一、研究背景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得以迅猛发展,双方贸易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贸易额增长迅速。据韩国关税厅统计,1992年韩国对中、日、美的贸易额分别为64亿美元、311亿美元、364亿美元;而到了2009年依次为1409亿美元、712亿美元、667亿美元。2010年,中韩贸易额增长到207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创历史新高。无疑,中国已经成为了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尽管两国经贸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着阻碍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包括两国自身的现实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两国提出了建立中韩FTA的构想,但是就两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建立中韩FTA,既存在着一些有利因素,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双边及多边FTA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但是由于韩国能够充分享受到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好处,无心涉及FTA;同样中国也没有充分重视FTA的作用。90年代末期,由于FTA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大及其经济效益的凸显,WTO体制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包括中韩在内的各国逐渐认识到缔结FTA的重要性。
新世纪以来,中韩FTA构想逐渐得到认同。2004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韩国总统卢武铉就中韩缔结FTA的可行性达成共识,标志着加快组建中韩FTA步伐的开始。2005年3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正式签署“建立中韩FTA的可行性研究备忘录”,就启动“中韩FTA可行性和政策提案民间共同研究”达成协议,这项研究主要涉及中韩贸易投资,经济合作的现状与中韩缔结FTA对各产业的影响以及政策分析。
2007年3月,中韩FTA进入官产学联合研究阶段,中国商务部与韩国外交通商部启动了“中韩FTA官产学联合可行性研究”,主要涉及建立中韩FTA的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对双方产业与宏观经济的影响。2008年5月,韩国总统李明博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强调“双方对中韩FTA的官产学联合研究表示赞赏,两国应继续朝着互惠互利的方向积极推进中韩FTA的构建。”这表明了两国FTA研究开始步入了一个新阶段。2010年5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在韩国召开的中日韩FTA联合官产学研究的启动会议时,建议中韩开始FTA谈判。同时,双方商务部门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谅解备忘录》。2011年7月,中韩政府进一步达成协议,宣布将于年内开始中韩FTA的协商。
本文对中韩FTA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便于我们对影响中韩FTA因素的整体状况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也可以找出制约中韩FTA的主要因素。通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系统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解释结构建模方法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形成影响因素的递阶层次关系,总结得出影响中韩FTA的深层原因、浅层原因、中层原因和表层原因,能够为改善中韩FTA的不利因素提供指导。
二、影响中韩FTA缔结因素的ISM模型
ISM(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是美国学者(J. Warfield)于1973 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通过系统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包括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大小关系、排斥关系、相关关系、从属或领属关系等)的辨识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层次清晰的多级梯阶结构形式,使得众多元素错综复杂的关系层次化、条理化。ISM 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一目了然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结构分析方法。在此,利用ISM 分析中韩FTA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韩FTA影响因素分析
为计算简便,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以下指标作为影响中韩FTA的因素建立ISM模型。构成中韩FTA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包括经济因素(子系统1)、政治因素(子系统2)、文化因素(子系统3)和其它因素(子系统4)。经分析,这些因素对于中韩FTA的影响较为显著,也可以说是影响中韩FTA的主导因素。其中,子系统1又包括贸易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差异等;子系统2又包括FTA战略动机、政治关系、地缘政治以及经济制度等;子系统3又包括儒家文化、历史心理等方面;子系统4又包括对产业空洞化的担心等。为计算简便,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以下指标作为影响中韩FTA的因素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S1(贸易结构的互补):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贸易结构也不断深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大部分是农产品、矿物质原材料、纺织品、贱金属等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商品;而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化工、电子、机械、船舶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S2(产业结构的互补):目前,我国经济基本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而韩国经济处于产业链的中端,韩国的一些过剩产业和被淘汰的产业正在向中国转移,这说明两国产业结构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从以往的经贸关系来看,中国在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韩国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备比较优势,而这种较强的产业优势互补性也决定了两国未来的经贸利益。
S3(对产业“空洞化”的担心):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钢铁、汽车与化工等行业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建成中韩FTA后,中国将大量进口韩国高端钢铁、汽车等工业品,给本土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另外,中韩FTA建成后,为了满足中国的贸易需求,韩国企业会将生产重心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期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高附加值化,因此韩国低附加值的产业部门将进行结构上的调整,这些调整将为韩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这也成为了中韩FTA建设中的阻力。
S4(贸易不平衡与贸易摩擦):尽管中韩两国在贸易结构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中韩贸易逆差已经成为了两国经贸合作比较棘手的问题。不仅持续多年的贸易逆差一直难以改变,而且贸易摩擦事件也层出不穷,更多的贸易摩擦集中在农产品领域。缔结中韩FTA后,中国将要求韩国扩大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范围,加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但是韩国担心改变对农业的保护政策,加快农产品的自由化进程会威胁其粮食安全,给农产品带来冲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