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 会计 准则的颁行带来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巨大变革,与老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完成了会计信息的创新趋同,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会计准则体系。
从2007年新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效果看,新旧准则转换实施总体比较平稳有效,就长远而言,新准则的实施不但降低了我国 企业 赴境外上市的成本,为企业走出国门扫清了障碍,而且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会计信息报告系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客观性和透明度,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判断企业运营状况,增加企业经营机遇,对促进企业可持续 发展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新准则体系在会计计量基础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市场 经济 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态势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谨慎地引入了国际商业语言的重要词汇——“公允价值”。在已发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 金融 业等行业,反映出公允价值的引入及运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但这种运用并不是完全的照搬和普遍的滥用,例如,新准则体系《基本准则》第43条:“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 历史 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又如,《投资性房地产》第七条及第九条中:“投资性房地产除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外,一般应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从这些条款中,不难看出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应用的限定和使用的谨慎,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特点作出的正确决断,也是新准则中最显眼的具有 中国 特色的亮点。
2、内容安排更趋全面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接轨。与老准则相比,新准则对1993年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确定了其在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奠定了新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根据资本市场发展实际,增加了《会计准则11号——股份支付》、《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规范了股权激励、金融工具以及衍生工具核算;针对资产减值、企业合并无规可依的问题,颁行了《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和《会计准则20号——企业合并》,规范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长期投资的不同处理,细化了实务操作,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涉及面更广,规定更完善,适应性更强。
相关推荐:
下一篇:论当代会计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