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关于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发展

2017-06-04 17:55:00

本文讲述了关于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发展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关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的 文献 进行梳理,回顾了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研究的 发展 历程。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

一、研究背景

在 经济 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基于知识的企

业理论认为, 企业 是知识的社会共同体,是构成了企业取得持续竞争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随着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及动态性日益增强,跨国公司也逐渐意识到在其内部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与整合,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同时 现代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创造了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和探讨的一个中心话题。

Davenport和Prusak(1998)认为,知识转移是由知识传达与知识接收两部分加总而成。知识转移首先由拥有者将知识传递给潜在的接受者,然后由接受者加以吸收。完整的知识转移过程必须同时实现知识的传达与吸收。Dixon(2000)认为,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是指将存在于组织内某一部分的知识作用于组织内的另一部分,而组织成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和程序来进行知识的转移和分享。

可见,知识转移实际上是指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接收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利用必要的工具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使得接受者能够获取特定内容的知识,并对所获得的知识吸收、整合及利用。而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也就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知识在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国子公司之间相互流动的过程。

二、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1.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为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重点是解释跨国公司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为什么会在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知识转移及跨国公司如何促进知识的转移。理论研究起源于70年代兴起的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存在的原因。Buckley和Cason(1976)指出知识可以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条件下自由转移,因此很难在市场交易中有效地保护知识拥有者的利益,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的失灵,即“知识交易悖论”。这就要求通过行政机制取代市场机制,进行知识的内部化交易来规避市场不完善,使得知识拥有者获得应有的收益。当这一过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时,跨国公司就产生了。通过把知识技术等要素作为中间产品以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交易费用视角加以考察,可以得出特定情境下知识转移在企业内部进行优于市场交易的结论。

Kogut和Zander(1993)在此基础上指出,跨国公司存在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而且由于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跨国公司能够产生一种促进知识跨国界流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是跨国经营的前提,而且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强,是跨国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知识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的效率要优于外部市场机制,这也正是跨国公司存在的重要原因。 2.理论研究的 发展 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针对知识内部转移的探讨主要从认知与组织行为的角度考察知识转移的方法和手段。这类研究成为了当时研究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的主流。其局限性在于基本不考虑组织情境和外部环境影响,而且知识转移的主体一般被限制在一个组织或单一 企业 之内,在组织之间较难延伸,被称作经典知识转移研究。

Nonaka(1994)提出的“SECI知识转换螺旋”模型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将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研究的焦点推进到知识转移过程本身。该模型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了企业中知识转移的四个子阶段,即(1)“内部共化(Socialization)”;(2)“外部明晰(Externalization)”;(3)“汇总整合(Combination)”;(4)“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将以上四个阶段结合起来,便形成了企业知识内部转移的动态循环过程,即“SECI知识螺旋”。该模型提出的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隐性—隐性、隐性—显性、显性—显性和显性—隐性)准确描述了知识转移每个阶段所对应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3.综合理论模型的建立阶段

最近十年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组织体系角度综合考虑知识属性与组织情境因素出发,研究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问题。目前此类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哪些因素是企业知识转移的推力或阻力,并试图建立综合知识转移各阶段的整体模型。Simon(1999)在对国际战略联盟之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后指出“知识模糊性”是影响知识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Szulanski(2003)等学者从内部知识粘性入手鉴别影响知识转移的四类因素:知识特性、知识源、知识接收方和转移环境,并细分了内部粘滞知识从提供方到接收方进行转移的四个阶段,由此提出知识转移的四阶段模型。由于这类研究涵盖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能应用到多公司的企业体系和跨国公司,可以预见它将成为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研究的主流。

现阶段的研究方法逐步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转变。但目前理论研究的对象多为发达国家中成熟的跨国公司,而对发展 中国 家如中国、印度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

那么关于跨国公司知识内部转移理论发展的内容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精彩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网站。

相关推荐:

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行为的一些思考

论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  

相关推荐:

论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 

关于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 

关于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理论的挑战 

论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研究 

论公司品牌与独立品牌的比较研究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