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举措
精品学习网小编和大家分享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举措,欢迎大家前来了解、查询。
企业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国家作为一种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产多少以及其理应获得的权益。我国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是指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者在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通过各种途径,造成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损失,因此而使国家在企业的权益减少。
1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国有资产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国有企业的资产或国有股权、政府的现金和公共设施。当国有资产在价值形态或表现形式的转换中,交换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则视为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是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1 在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的过程中发生国有资产流失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对一些经营不善或收益过低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了股权的转让,将这些企业出售给非公有制企业或者个人。在股权转让的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的出售并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所以国有企业总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被出售,这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极大损失。同时,在国有企业出售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以及政府部门的主管与部分私有企业勾结,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企业在合并、分立、破产和终止时不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没有按照规定清算企业的国有资产,造成这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损失。部分企业的经营者利用企业破产的机会大肆侵吞国有资产,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逃避债务,当企业破产之后银行贷款自然销毁,如此这些国有资产就无法收回。
1.2 企业用人制度存在缺陷企业的高层多为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甚至有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身就是由政府官员兼任,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只对任命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而不对企业和企业的职工负责,他们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决策时就有可能只注重上级主管部门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不注重企业的经营利润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企业经营利润降低,国有资产出现流失。我国正规的经理人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评价都没有实现市场化,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不是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作用十分微弱,使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得不到监督,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3 企业经营和管理出现混乱,企业的财会制度不完善80 年代后期,为了给企业的经济增长增添活力,国家对企业进行“政企分开”的改革,通过政企分开的改革,企业摆脱了政府的干预,得到了高速发展的有利环境,但是政企分开也造成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个人说了算,使企业的决策不民主,企业的决策成为一言堂,使企业的决策出现了大量的失误,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做市场调研,盲目投资,企业在投资上管理滞后,造成投资失误,有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的项目落后,投资项目效益低下,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国有资产随之流失。而且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加剧了企业产业结构的矛盾,也造成了企业财政压力不断增大。企业的管理者违反国家的财务制度,不将国家资金入账,形成帐外国有资产,账外资产的存在使企业的国有资产得不到正常的监督和管理;部分企业的经营者还偷漏国家税收,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不提折旧和修理基金、费用支出挂账等方法,搞虚盈实亏,或者通过虚列、多列成本,截留转移收入,搞虚亏实赢。
1.4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不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无论企业经营好坏对企业经营者的利益都影响不大,经营者的收入与贡献不成正比,利益的失衡使得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心理失衡,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有意或者无意对企业的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对自己的经营和管理行为中的错误负责。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经常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使得这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短期行为,损害了企业和企业国有资产的长期利益。关于产权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产权的保护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保障,对于国有资产经营中遇到的行政性侵蚀的现象,并没有可操作的法律界定和约束依据。各地政府机关有关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国有资产管理、提留资产和玻璃资产管理办法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不一,造成在这些方面局面混乱,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保障。关于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和中介活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资产评估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约束、监督和进行制裁的依据,一些投机分子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通过各种手段侵蚀国有资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