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数字化高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探析,它将突破现有教育的局限,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教育创新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话题,关于教育创新的文章也铺天盖地而来,但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创新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着严重的“麦当劳化”倾向,对西方名词完全照搬,毫不顾及中国教育的中国元素;在实践探索上也不是在教育的内涵上创新,而是在形式上翻新,忙着给各种教育现象贴标签,比如把学生兴趣小组说成是研究性学习,把第二课堂或者第二专业说成是实践性课程,把一两节体育课和大学语文课说成是人文素质教育,盲目地不加考察地建设各种实验室,这一切显然都不是教育创新,当然也就无法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是河南某高校的一线老师,在这里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改变目前缺乏创新的教育现状,当然这是浅薄之见,会有很多不当之处,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得更多的教育一线工作者参与到这次的讨论之中,共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我国从90年代开始就在研究讨论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能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和帮助,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国家作为战略的决策正式提出要用数字模式带动教育发展,并要求在高校中首先实施。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纲要》明确的提出来:“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将产生的这场变革”,并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1]经历了2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高校数字化建设已经由最初的计算机化发展到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到目前为止,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数字化基础已经初步建立,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使用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大学生基本都为90后,他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通达的环境中,网络对于他们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字高校的已经初具模型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把高校教育创新的改革放在数字化的环境下进行,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数字化进程中改革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他们合作、沟通、创新等能力,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教育创新改革也不应该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仅仅停留在口号至上、创新缺失的阶段上。
一、教材内容的超文本化是推进数字高校教育创新的必备条件
相关推荐:
下一篇:浅析高职电磁学教学改革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