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论文网】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服务没有终点!

论文流程 联系我们常见问题

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4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017-06-03 15:29:00

2014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精品学习网查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合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合肥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

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合肥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合肥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合肥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合肥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合肥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

虽然合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

然而从全省来看合肥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

不仅如此合肥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

目前许多安徽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合肥的联系。

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合肥作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 合肥是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合肥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

首先从经济区来看合肥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合肥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安徽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合肥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合肥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quot大边缘小中心quot可以说是合肥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 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

合肥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

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

但是如果合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

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合肥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 合肥与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合肥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

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合肥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

合肥不能仅仅从安徽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3、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 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

合肥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

合肥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

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合肥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合肥具备了成为南京和武汉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合肥与省内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 合肥和省内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合肥是省内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合肥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

在安徽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合肥、芜湖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安徽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安徽的经济核心地带。

合肥应该通过同包括芜湖在内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安徽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 1、发展新动力 合肥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合肥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安徽省在合肥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合肥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合肥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

1、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南京、合芜芜湖、合铜铜陵、合安安庆至汕头、合六六安至伊宁、合淮淮南至烟台、合蚌蚌埠、合徐徐州至北京、合界界子墩通往福州、成都。

铁路方面淮南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合肥商丘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 期间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即将建成通车。

同时合肥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

2、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辐射 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合肥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来了。

3、东西交流的“桥头堡”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合肥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合肥段的修建使得合肥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合肥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

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逐步消失和WTO国民待遇的实施我国对外来投资的地域性政策限制会在过渡期内消除各地经济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合肥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加上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可能为合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科技研发能力突出 由于国家和安徽省的投资建设合肥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

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合肥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合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内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合肥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合肥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

而且考虑到我国和安徽城市化的背景合肥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

5自主动力的增强 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合肥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

原因就在于合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

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合肥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合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

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合肥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上海和南京。

合肥是受到上海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上海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间接的同上海形成经济协作关系。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合肥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南京直接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南京的制衡。

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芜湖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南京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上海同合肥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上海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芜湖。

合肥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上海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内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

3、构建全省发展之核心 促进省内城市核心轴带的形成一方面是合肥以及沿江城市乃至全省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也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客观要求。

促进合肥于沿江城市之间产业轴带的形成对于合肥城市的空间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芜湖为核心的沿江城市带和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区对安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以合肥和芜湖为核心的两个经济轴带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以及交通条件上都有着相当的互补性沿江产业带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地带依托资源优势和优越的长江港口条件发展了以重型工业冶金机械、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推荐: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 

浅谈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战略研究 

简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研究分析 

简论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体育发展战略 

广告位招租

咨询QQ:879182359

客服  

高校论文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