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朋友们,关于“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是由精品学习网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一、前言
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和与水文地质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深入研究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是意义重大的一项工作,有利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应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对地质灾害设计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水文地质及其结构运动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使用;洁净、不易被污染,水质普遍较优;动态比较稳定;供水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具有较大的调蓄能力,因此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人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人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所以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
地下水如果采用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盐碱化;过量开采地下水可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质恶化;不同含水层之间诱发水力联系,产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质恶化;岩溶区地面塌陷;还会导致如矿坑涌水、基础及边坡的稳定问题等。不当利用地下水将导致其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使区内建筑物失去稳定。此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人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地下水的运动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水文地质不仅是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也关系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危害等方面内容。根据勘测资料记载,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多集中于岩溶塌陷、砂土液化、地面沉降、软土变形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为具有开口型溶洞、溶隙的碳酸盐岩;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易于改变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破坏了地下水运动的均衡性。水文地质对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是造成巨大的水流冲刷力,破坏了溶洞底层结构的牢固性,造成土体抵抗力减弱而引起塌陷问题。溶塌陷点密集区主要发生在陡河断裂与山脉断裂之间的隆起地带,这一带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小,基岩埋深较浅,受多期构造应力场的反复作用,多处发生岩溶塌陷。
2.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临界地震作用下,瞬间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饱和砂土受到震动后趋于密实,导致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在周期性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渐累积使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而接近液体的特性。砂土液化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结果,对地质结构造成的破坏力也不一样。在沉积颗粒较粗地段,液化土层大大增加孔隙水压力往往超过盖层强度,地下水携带砂粒冲破盖层或沿盖层裂隙喷出地表,产生喷水冒砂现象。
相关推荐:
下一篇: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