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的提出,无疑是产生了新的课题,需要会计和信息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
20世纪70年代末,计算机在会计行业的应用,使广大的财务人员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记账、算账和编制报表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准确、快捷的微机处理方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提高。到了21世纪的今天,企业管理进入了信息时代,必然要求“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简而言之,会计工作信息化即指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这种形势下,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仅仅完成了计算机代替手工工作的任务,已经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只是利用电脑处理会计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很多单位因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成为空谈。例如:有些企业,财务部门只核算库存数量,对采购、销售逐一记账,而对存货成本、存货的保本期、保利期不予计算,造成存货积压,无人过问,致使存货变质、报废,企业资产严重失实。对应收账款只记数量,而对其账龄、应收账款成本、客户信用等级等不予计算分析,致使企业三角债屡清不止。究其原因,均为财务管理不力。而西方大多数国家,会计电算化已走过了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和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正在步入高级的决策支持系统(DSS)阶段。而我国大多数已实行电算化的企业只处于(EDP)阶段,局限于对手工的模仿,只有极少数单位开发出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在内的一体化的MIS,能用DSS的基本没有。
二、在电算化实施中,财务数据与业务不能共享,致使财务软件只有财务部门在使用,不仅与企业外部信息系统隔绝,而且与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连接。财务人员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地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反映工作。常见有些实行了电算化的企业,要盘清往来账和库存,需财务人员填表登记账面数,同时业务人员填表登记已发生未入账数,同一客户、品种双方要进行重复劳动,而后汇总出实际数量,工作程序繁琐且耗时。
三、电算化实施后给使用者带来的困惑。
(1)软件开发不到位,给使用造成不便。如某些商品化软件,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需要用EXCEL软件进行取数,通过二次、三次加工才能编制出此表;有的则干脆在你填制记账凭证时,凡涉及现金及银行科目的均需要重输一遍数字,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再如,目前市场上很多流通企业财务软件的商品采购、商品销售、库存管理模块,不能提供已记账的凭证号,这给查账带来了很多麻烦。若要查找某笔采购或销售业务的原始票据,就只有在集成账务中通过查往来账,间接找出凭证号,或通过查自动生成的系统单号,几经周折才能找出凭证号,在以上两种方法均不行(当几张采购单合并生成一张凭证或合记一笔往来账)时,只好在当月几百张凭证中逐一查找,极其费事。
(2)软件提供的功能不全面,使得有些核算还需手工完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单位的管理在不断细化。如:在大型商品流通企业中,企业管理者要求不仅要核算到部门,而且要核算到每一个业务员及经营的每一个品种。考核业务员的业绩,首先要看其利润(毛利-税金-费用)完成情况,其次要看其资金占用情况等。而目前的财务软件,只能核算到部门,难以同时按品种和人员核算。在所接触的财务软件中,如进、销、存的经营分析模块,可以按部门提供毛利,也可以按部门分品种和人员提供毛利。但在集成账务模块中核算三项费用(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时,只能按部门核算,不能把费用细分到部门内的品种和人员,因此,无法全面考核业务员的利润完成情况。另外,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银行存款核算中,也不能按品种和人员分别考核,只能核算到部门,因此无法提供各业务员在经销各品种时占用的资金情况。由于财务软件自身的缺陷,使财务核算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使管理者在考核员工时无充分的数据可供参考,无耐业务部门只好自设核算员,参照财务数据、结合手工算账来满足其内部管理要求。
相关推荐:
下一篇:论企业的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