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插话艺术
通过以下的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插话艺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一、插话在谈话节目主持中的作用插话是谈话节目主持中重要的话语形式。本文所谓的“插话”,笔者这样界定:凡在同一话轮中,主持人打断嘉宾的话语,继续强化本话轮主题或结束话轮转换主题的话都被视为“插话”。从我国多数电视谈话节目的实务看,往往先有一个前期的策划方案,以确定嘉宾和主题,并据此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文字性的谈话提纲。但无论多么详尽周到的前期准备和文字性提纲都不可能替代主持人的现场发挥。因为现场嘉宾的情绪、语气、话锋的自然流转,有时还包括现场观众的反应等,这些都不可能预先设计。而恰恰是这些无法预先设计的部分,最能体现人际交流的自然状态,而这一自然状态正是谈话节目力图通过大众传播来还原的东西。还原人际传播的自然状态正是谈话节目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同时也是主持人“插话”的意义所在。假如一个谈话节目缺少必要的“插话”,完全照搬事先设计的谈话提纲,其结果就会使谈话陷入一问一答式的僵局。这种缺少呼应和跟进的谈话便和一般的新闻采访无别,因而失去谈话节目的特质和看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谈话节目的主持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插话”的艺术。因为“插话”,谈话节目才获得了它的特质和灵魂。
二、“插话”在谈话节目主持中经常出现的失误一是盲目插话。这将扰乱嘉宾思路,无助谈话内容的深化和亮点的挖掘,甚至使谈话方向走偏失控,这类失误一般多发生在主持经验不足的新人身上。二是插话时机掌握不好。在嘉宾话语和情绪的高点上突然打断,使嘉宾不能完整地表情达意。三是态度上的偏差。或有居高临下之势,或有犹豫怯生之态,造成嘉宾和观众的不信任感。四是插话的话语方式不够恰当,不能根据嘉宾的身份、经历、心理、情绪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角度插入便于嘉宾理解和发挥的话语。另外语言生涩,多重修饰的长句子,书面化的语言也往往使插话失色。五是插话的内容过于琐碎,缺乏明确的意图和深度。这类问题往往也发生在一些资深的主持人身上。记得若干年前,某主持人在一档谈话节目中邀请了一位出身底层的台湾作家为嘉宾,当这位嘉宾谈到自己童年时代的讨饭经历时,主持人有这样一段插话,大意是:主持人:你经常讨饭吗?嘉宾:常常会。主持人:讨到过什么样的饭?嘉宾:讨到什么就算什么。主持人:讨饭给家里人还是自己吃?嘉宾:自己也吃。主持人:你吃过什么?你咽下去了么?你当时……这一连串的封闭式插话,一方面限制了嘉宾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嘉宾的回答显得机械、呆板;另一方面也使主持人的话语显得肤浅、苍白、隔膜。由于没有使用开放性问话这种更利于嘉宾自由发挥、更利于挖掘嘉宾内心世界的插话方式,而是将兴趣点停留在苦难的表象上,因此这样一组对话难免让受众感到琐碎、乏味、无聊,而且还使谈话的节奏显得沉闷拖沓。
以上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插话艺术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
相关推荐:
下一篇:关于对电视剧的政治经济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