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这一科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呢?依据哈贝马斯沟通有效性三要素理论,我们认为,德育交往对话有效运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下面是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德育交往对话方法有效性的发展策略。
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灌输”走向“对话”。作为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德育方法,交往对话的方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和采纳,并逐渐成为新时期德育实践的主要方法。
确立对话主体平等、尊重的交往关系。对话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间的沟通,这种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交往关系基础上。教育者需要认识到,对话的过程既是表达个人真实想法的过程,又是倾听他人心灵之声的过程,是对话双方的“精神相遇”。因此,对话时,既不应有知识上的权威控制,亦不应有地位上的高高在上。“我们的任务不应是向人民谈说我们的世界观,也不是把这种世界观强加于人民,而是要与人民对话,讨论彼此的世界观,反映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教育和政治如果没有批评地意识到这一处境,不是在冒‘灌输’的危险,就在在冒沙漠中空谈的危险。”
德育对话的过程应充分体现双方人格的平等。即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德育者应该具备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尽量避免把自己预置于道德权威者的位置,因为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受教育者已不再是“单纯”的无知者,他们希望与教育者通过平等对话寻求共同真理,共同探讨人生。诚然,德育者或许占有“在先闻道”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就是知识权威,人的“终身发展性”决定了教育者也是在不断的成长,也要通过对话获得新的发展。倘若德育者不是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认可德育内容,而是一味地压迫、强制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受教育者即使知晓这些知识,也不可能内化为德性并外化为德行。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德育教师只有“精诚所至”,受教育者才能“金石为开”,坦诚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让教育者深刻了解其内心世界。
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德育对话要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需要对话双方具备适当的对话能力。有效对话的达成,不仅需要以平等、尊重的人性观为基础,其着力点更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对话意识和对话意愿,发挥较强对话能力向对方传递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实现对话的有效性。
对话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体现在驾驭语言、理解、沟通、领悟和互动等多个方面。首先,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开放的交往意识。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基于个人理性的自主与自治的原则,乐意与他人一道,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共同追、探索知识与真理,摒弃认识上存在自我中心倾向”。 [2]二是要注意培养受教育者关心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德育只有回归生活才有生命力。只有当德育植根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受教育者才会有人际交往、沟通的直接动力,才会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产生交往、沟通的直接需要。三是要让受教育者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因为一个人知识越丰富,对知识世界的介入越深,就越能成为潜在的强有力的对话者。四是要通过实践锻炼对话能力。对话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做到的,而是必须植根于现实的实践锻炼,离开实践,能力提高只是一种幻想。德育者要在对话实践中,帮助受教育者学会感受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情感,及时准确领悟和理解对方的思想;一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一方面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达和倾诉。
相关推荐: